1937年,陳云任中央組織部部長,各地黨的組織和黨員隊伍得到迅速發(fā)展。但是,隨著黨員隊伍的壯大,黨員的成分和思想問題也相繼突顯,特別是“劉力功問題”的出現,使陳云對如何保持黨的先進性、保持黨員隊伍的純潔性,進行了深入思考。 劉力功,1938年入黨,曾分別在抗日軍政大學和中央黨校學習。當組織安排他去基層鍛煉時,他不服從安排,堅持要進馬列學院或回原籍工作,還以退黨相威脅。組織上多次找他談話并耐心進行說服教育,他卻依然拒絕執(zhí)行黨的決定。最終,中央黨務委員會開除了他的黨籍。 圍繞“為什么要開除劉力功黨籍”的問題,陳云組織延安各機關、學校開展了一場討論,并在1939年5月23日寫了《為什么要開除劉力功的黨籍》的文章發(fā)表在《解放》第72期上。在文章中,陳云通過剖析這個典型事例,論述了共產黨員要加強黨性鍛煉,特別是遵守黨的紀律的極端重要性,由此引發(fā)延安機關和學校的極大震動。一些要求重新安排工作的干部、學生,主動撤回請求;一些分配工作還未到崗的干部,立即打起背包出發(fā)。延安一時出現了“三多三少”的現象:講個人要求的少了,服從組織分配的多了;圖安逸比享受的人少了,要求到前線和艱苦地區(qū)鍛煉的人多了;自由主義現象少了,嚴守紀律的人多了。一個遵紀守法、團結奮進的氣氛悄然興起。 5月30日,陳云在《解放》第73期上發(fā)表了《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》,提出了黨員的六條標準:第一,終身為共產主義奮斗;第二,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;第三,遵守黨的紀律,嚴守黨的秘密;第四,百折不撓地執(zhí)行決議;第五,做群眾的模范;第六,學習。這是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對黨員標準的完整概括,對黨員隊伍的建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。文章所提的六條標準,一直成為廣大干部、黨員在整風中自我檢查、自我批評、自我教育的重要依據。 |